随风飘散电影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演员:
纳格·阿萨迪,贝赫扎德·杜兰,罗沙·卡拉姆埃尔米

更新:2024-05-03 03:14

首映:1999-09-06(威尼斯电影节)

年代:1999

时长:118分钟

语言:波斯语

评分:8.1

观看数:55293

来源网:分集剧情

随风而逝:风~ 疯~

今天下午在新华影院看的,其间打盹了会儿,看到后面一部分。
坐比较前面的位置,大屏幕下看起来有点晃和糊,尤其是镜头调度快的时候,看来还是坐后面比较好。
大片麦地,视角不错。
每次开车沿之字形山路去接听信号,连接另外一个世界,仿佛是指挥一般。
跟那里的一个小孩闹翻,然后道歉,说人像机器,有时也要断气的。
跟那个医生在麦地间摩托车行驶,讨论生死。“当你对大自然闭上眼睛,你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那个他踢翻的乌龟,那只屎壳郎。
那根他捡到的股骨,最后还是扔了。
那个年轻女孩,在地下室挤牛奶,不能让人看到她的脸。
山景、小道、房屋,很像中国某些农村的样式。
绿格纹衣长着哲学家面孔的工程师
本片很好地展现了伊朗农村村落的真实外貌,盆景摆设啊绿树啊黄土高坡似的建筑啊。
“当你不幸变得污浊,连圣水也洗不净你……”
“男人应该有第三件工作”“不要拍照”“你的车让我们呼吸困难”
开车到山上墓地去接听手机,那里比较有信号。
“一个人没爱无法生存”,因为他不能像动物一样咀嚼睡眠就够了。
“日安,你好吗?”
小孩子总是很可爱的。

阿巴斯一贯的风格,恬静、舒适、清新,典雅,浓郁的地方景致,饱含深情的长镜头,融入导演丰富的人文情感,片尾随风、随河,也是随心漂走的那根陌生人的腿骨,令人陷入沉思,是什么样的人,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生,生命的尽头他曾经看到了什么?是痛苦、是快乐、亦或弥留之际的毫无知觉、孤苦无助?开放式的结尾,由你自己给自己一个答案。
也许因为阿巴斯是伊朗导演的原因吧,片子的拍摄在1999年完成的,想想也许整个剪片子的过程都是在地下完成,为了节省成本,光的采集完全用的是自然光,但这并不是片子的缺点,感觉,从大自然中汲取的美才是真正的完美吧,而现实中的人,又有多久没有回归其中了呢?
从片子的场景调配来看,很多的长镜头和固定机位的运用,使的景别变化尽量地减少,对人物的特写,对一个情节的跟拍,摇晃的镜头,现场感十足,用生活的细节来告诉观众片中人物的性格:他们朴实、勤劳、执着,自由,这是伊朗电影的一个特点,也是伊朗这个国家特有的东西。独立的每个画面都可以成为一张完美的照片。
纪实效果更不用提,随着摄像机

伊朗电影,拍的就是生活,穷困有礼貌有原则有爱有敬仰。可能翻译问题,台词有点乱衔接不顺。故事大概是几个年轻人接到工作去等待一个老者逝去然后当地妇女朝圣,不了解伊朗文化风俗到最后也不是太明白,这种电影估计很多人都看不下来,我倒觉得感觉不错,看看异国风情。没想到那样一个小村落每个人都懂诗脱口而出都是美丽的诗句。“如果命里注定你是黑色的,那么用圣水也无法把你洗白”

身边有一张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片子《风儿带着我们飘》,名字听上去很美。
最初看阿巴斯的片子,是在2001年的国庆假期,在朋友家里,朋友去机场送行了,留下我一个人,百无聊赖的,于是翻看起琳琅满目的碟片来。看到一张《樱桃的滋味》,同样是很动人的名字。
事先看过戴锦华的第一次电影推荐,讲到伊朗电影,就有这个名字。当时还误以为它和《小鞋子》都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后来才知道《小鞋子》的导演马麦迪是伊朗电影的第二代导演,而阿巴斯则是第三代了,两者虽在选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其他很多地方都很大区别。
马麦迪的两部代表作品《小鞋子》和《天堂的颜色》都是儿童题材的作品,展现的是儿童善良纯洁的心灵和血浓于水的亲情,纯朴简单,催人泪下,但它涉及的范围较小;而阿巴斯的几部代表作《樱桃的滋味》、《橄榄树情人》、《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不息》等,题材多变,视野开阔,在共同的贫穷落后、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樱桃的滋味》关注人生苦难讲述人生哲学,《橄榄树情人》讲述灾难过后一对年轻人的简单纯朴的爱情

随风而逝:风~ 疯~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aijuqing.cn/show/vod-9507.html

线路F1

好看的推荐

更多